平凡中的不平凡
《平凡的世界》在198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了第三部后,跨越了3个年头,作家路遥6年写成的一百余万字的长篇小说终于付梓。从此,它深深地镌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和中国人的精神生活。
《平凡的世界》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,刻画了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众多普通人的形象,他们生活在农村、乡间,生活在黄土高原上不发达的城市里,作为鲜活的人,他们同样有爱有恨,有痛苦有欢乐,平凡的日子与历史浪潮纷繁交织,展现了那一个时期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概貌。
打一口新窑洞
这是作为家中长子的孙少安多年的心愿。孙少安是家中老大,在那个缺衣少吃的年代,有一口干的,也要留给父母和瘫在床上的奶奶。记得小说中有一个细节,孙少安作为家中唯一的壮劳力,每日下地都要干繁重的农活,妻子秀莲心疼自己的丈夫,舀饭时便多捞稠的给少安,公公婆婆看在眼里,不说什么,但少安不干了,认为这是不孝的表现,为此,还和秀莲怄气。凡此种种描写,在小说中不胜枚举。这就是长子,这就是家中老大,6岁开始干农活,为了减轻家中负担多挣工分,13岁离开学堂帮父亲撑起这个家。家,对于中国人有着最传统最厚重的意义,因此,作为家中长子的孙少安辛勤劳动,用办砖厂攒下来的钱为父母打一口新窑洞,这新窑洞承载的是像他一样的年轻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与向往。
读一本好书
路遥在书中写到:“他在我们的时代属于这样的青年:有文化,但没能幸运地进入大学或参加工作,因此似乎没有充分的条件直接参与到目前社会发展的主潮之中。而另一方面,他们又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。因此,他们往往带着一种悲壮的激情,在一条最为艰难的道路上进行人生的搏斗......他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条件,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;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,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!”孙少平便是这样的青年,在家人的支持下,他读完了高中,是一个“读过书、有文化”的人,因为家庭贫穷,在学校是穿的最破的衣服,吃的是最差的黑面馍馍,但他对知识的渴望却从来没有停止过,无论是在城市当小工,靠出卖体力养活自己,还是在煤矿当下井工,粗糙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磨灭他对美好精神世界的追求,即使是在为救他人而毁容之后,仍能平静的戴上墨镜,“在下午剩下的最后一点时光里,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。其中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《一些原材料对人类未来的影响》。”
伟大出自平凡·平凡造就伟大
习近平总书记曾说:伟大出自平凡,平凡造就伟大。中国大地上,正是有很多如同孙少安、孙少平一样的乡间普通人,平凡的奋斗者,在艰难困苦中把握自己的命运,不向困难屈服,不向厄运低头,这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进力量之所在。(邢渊莎)